09.18_我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无产者
如果他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我想他会把“成为一个作家”作为自己的毕生目标来奋斗。
事实证明,这样的如果只是我无聊时出现的某个幻想罢了。事实是,他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无产者。因此,必须依靠个人的力量,在生活中跋涉向前,这种跋涉的必要性是以作为“无产者”这一身份为根据的。曾几何时,贫困严酷的条件,使得他为得到足够的磨炼而保持沉默,阅读文学的体验,让他迫切希望提高文化层次和精神高度,长期的清贫与困顿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而苦难,最为特别,是一片关于成长的土壤。不过,他对苦难的理解并不是抱怨式的、过去式的,他一直坚持这样的看法,苦难的意义不在于苦难本身,而在于将来能否在这片土壤上结出幸福的果实来。
识字带给了他许多新东西,但看似得到了很多,在物质上他仍是一无所获。在文化精神光亮的照射下,阅读文字让他有一种宁愿贴近大地生活的实在感,去过那种他喜欢的生活,而不是他人喜欢的生活,可他是无产者,想要在现实世界中继续存在下去,他就不得不放弃他用来做有益于丰富精神的闲暇,把身心投入到严峻的现实生活去,去劳动生产,创造用身体和时间换来的价值。而人本身的价值并不需要创造,在某些时候反倒需要刻意隐藏起来,尤其是像他这样的无产者,在讨生活的时候,他就必须注意起来,自己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了,自己只是一个无产者,只是一个用尚可劳动的能力来换取生存物质的工人。一旦有些天他无法继续劳动,而用以生活的物质将要耗尽,他就又变回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无产者了。
为了明天,他活着总是为了明天。能吃饱饭,不露宿街头,还能找到一个像样的地方长期地住下去,为了这些,他总是需要不断的劳动,无止尽的用身体和时间去换取生活资料,从而长久地从事单一的,机械式的生产工作,没有任何闲暇可供他学习新的,有意思的东西,学习和掌握其他的具有人文精神的方法和技能,由此,在他的一生当中,他既无法成为在书本知识里讨生活的书斋学者,也没能成为那种靠构建了一个数学体系的理论家,他只是一个需要靠个人劳动换取少得可怜的物质的工人。
所以说,他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无产者。
-于2019.09.18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