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_从来如此,便对么
这已经不再是偶然,也许这是永恒的话题,即质疑那些理所当然的“因为一直都这样,所以它正确”的规定,看一下《死亡诗社》以及《发条橙》之类的影片,可以感觉得出来它们都有共同且明显的“反正常”情节,许多伟大的人的演讲以及一些非常精彩且造成了很大影响力的TED演讲也都带有许多“反正常”言论,特别是那些谈教育和政府的演讲,许多书籍,例如勒庞的《乌合之众》,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王小波的《沉默中的大多数》,梁文道的《常识》、《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还有托马斯·潘恩的《Common Sense 》也带有有许多批判和讽刺那些“理所当然便正确”的言语。
在这里,我列举几部电影、书籍和指定类型的演讲的目的并非是有意去放大我们生活中的不合理成分,而是觉得我们至少应该像做出那些作品的人一样去留意一下我们的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一些规则制度,质疑我们所接受的“一开始就这样便是正确的”的事情。
谁会那么无聊?一天东向西想,老是想些莫名其妙且毫无意义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怀有纪录片《时代精神3》和《我们身处的谎言世界》里所反映的那样深刻的质疑精神,恐怕这个世界也很难和谐起来。
以上的想法我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针对最开始说的“反正常”和质疑“正常”的这些做法,我只能说是依照读者个人的想法来决定是否加入其中。毕竟不是人人都像我和那些人这样“闲的蛋疼”,也并非人人都能看到质疑所取得的成功,以至于现在人们活得像羊羔一样温顺听话,他们大多数已经对“质疑”这种行为产生了情绪抵触和失望,但更多的是由有过曾经时常质疑而使得个人意志惨遭众人打压从而对“质疑行动”产生了彻底的失望。对此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我时常被人打压我的个人意志,被人贬低人格,被人嘲讽,被人欺辱,即使经常这样,我也无可奈何,由于个人的渺小和不被需要等因素,遭遇这样的那样的挫折便显得极为正常和合理。
值得庆幸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如果像我这样的人能正常的生活下去,且以正常的方式去做好人们喜欢的事,也许会被这个社会需要。但这一切终归是个人的无聊幻想,且在其中充满了条件的限制,例如需要“正常的生活下去”才有可能“被这个社会需要”。我估计,像这类语气不太肯定,且所述的想法极为抽象和对读者并无任何实际利益的个人未来期望或者说是个人的未来承诺,是不会被读者思考、理解并支持和鼓励的。每当这样,“人人都有缺点”便浮现在我眼前,但他人对我言语的不支持、不理解、不理睬并不意味着他自身因此而存在缺点,最后只能说是由“每个人的经历不尽相同”导致的。
文字表达实为枯燥,且我的作文纯粹出于自己的想法,自己花时间写给自己看,这样确实占据了我不少“正常生活”的时间,且于我的现实无太多改观,今后我其实希望自己少写此类东西,坚持阅书,在其过程中,若真觉得是真知灼见,那便简要描述即可,不必再长篇大论,颇有炫耀我那被来就没有的学识之意。做人作文,还是要以迎合实际需要为主。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志气太大,理想过多,事实迎不上头来,结果自然是失望烦闷;志气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结果就至于坠落。”
-于2017.12.09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