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_进书店
晚上去校门口的小书店看了看,待了快近1小时,有些想法,这里只记一些。
首先,我对知识有四点理想。
第一是拥有知识的载体,第二是阅读文字,第三是运用在生活,第四是获得新知。
第一点是我自这个暑假以来做得最多且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第二点虽说是由于喜爱才去阅读,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真的是无聊透顶,毫无趣味可言,但为了第三、四点“铺路搭桥”,又毫无办法,且说阅读这一过程极为重要,不可缺少,只好耐着性子一字一句地看,阅读被列为第二点,对我而言是自己对新知的向往,想读,想看,想了解,更多的是自己不想在思想上平庸下去,害怕被教条打造得毫无棱角可言。由此不经想到著书人的伟大。
第三、四点我尤为缺乏,此处省略“一万字”。
其次,《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给了我“多余的”紧迫感,在一家不怎么起眼的地方,也能看到这样的书名,我感觉自己很幸运,似乎被什么挑中然后拯救,其实什么也没改变,但也不是,我的想法就在改变,变得,更为深刻,更为坚定,更为紧迫。我一个人在书店里选书,这书名倒像是在朝我一个人提问,这样来想,我便有想法,即对于我这个人来说,我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会是什么呢?最初我脑海里诞生的几个字是:学有所获。这里说的“学”一定包括学校的教学但肯定不是我所偏向的“学”。在回寝室的路上,我又想了几个字来回答:我不能来这个世界白白走一遭就算了。现在在床上想想还是坚持最初的回答,即:学有所获。
这样一来,简单的四个字,此时便使我感觉自己把自己的人生方向定在了“做个文人”这个框框里边。在这里,我也不是在搞什么人生规划,更不是在透露自己以后作文人是否合适等问题,我自己有点朦胧的是,为什么我最原始的回答会是偏向于“学”这一类的回答。以自己性格,不适合文学,只是进大学以来,或者说是自高考以来,便极力渴望充实精神上的生活,以至于自己时常看闲书,我这样谈,当然不意味着物质上的生活就可以一笔带过或者说是不重要。所以,根据周围人实际看到的,在他们眼里,我似乎是非常喜欢看书的积极分子。也许,就是最近的这样一些事,使得我潜意识里喜欢上了“学”。在这里要谈的问题其实是我自己都没搞明白的,不难想到,这篇小记便没有什么特别意义。其实你可以看出,我内心是非常纠结的,不理解的人便站出来说话,说有什么好纠结的,自己好好念书就行了,这样无穷无尽的问题以后再说或者一辈子都不要再纠缠了,因为根本扯不清!无益于今日!
若是长辈这样说,这样想,我便不会还嘴,我定会在嘴上好好答应他们说不会再这样下去了,私下,我定会继续这样“胡思乱想”下去,在未长大之前,已经是我的一个“生活习惯”了。
在看书过程中,有些文字或语言我始终不得理解,刚有想法,一是自身学识尚浅,不能悟透,二是,作文者压根就不打算让你悟透他的真实想法,限于作文环境和文字对想法的把握不足以表露心事等方面原因,故意或只好写下一些看似令人难以捉摸的文字,供读者思索。
-于2017.10.28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