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_两年大学的总结
上大学两年,我发现自己会干的事情无非就是解几个别人也会解的方程,临近考试,背一些别人也会背的方块字,平时生活,看一些别人也会看的书,讲一些聊胜于无的话,千篇一律的生活,就这样重复了七百多天。做这些事情,需要的似乎仅仅是一个生而为人的身份,而不太需要身为人类所应该运用的智力和理应发挥的潜力。
从前的我一直以为,进入大学的生活,就相当于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进入了某个少林门派,然后在里面潜心修行几年,就会得到一些绝世武功的秘籍,再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出一独门绝技,直到把它练习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得到各个德高望重的前辈的认可,才算修行结束,可以下山,救死扶伤,拯救乱世。现在看来,两年前,我更应该选择上山当和尚,比起大学,毕竟那个地方才充满武侠小说里的气息。
再过两年也就差不多该离开这个地方了,满怀希望,空手而归。有人会讲,上大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懂得自己学习,也有人讲,大学生活的意义非凡,黄金四年,要学会生活与学习并重,知识与实践结合。一想到,类似的说辞对所有人都如此要求,不免感到牵强,如同纸上谈兵般,难于实际,也懒于实际。
看书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圣人君子,事事都要追求一种至高境界,为了提高自己,把自己变得完美而读书。可实际情况却难逃惯性作用,一不留神就把书上的建议抛到脑后,一激动就“原形毕露”,回到解放前了。为改掉陋习所做的种种努力,恰如雪崩,本来就不牢固,一受外界刺激就崩塌了。后来我也知道了,大千世界,人山人海,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绝大多数人都是具有食色性这种动物精神的普通人罢了。更何况自己还有诸多缺点就像慢性疾病,哪是三天两觉就能治好的。由此看来,个人读书的目的恐怕不是为了取悦别人,只是想以取得一种心理上的优势,来弥补在实际行为上出现的不和谐。每当此际,鄙人深切洞悉,自己属于何种可怜的物种!
在念小学时,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语文老师,曾说,将来我一定会在语文上出彩。她确实是位非常好的老师,我之所以这样讲,绝不仅仅是因为她的鼓励,而是她曾多次严厉批评过我。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她是怎么看出来的,也不清楚她为什么要那样说。小学我每天坚持写日记,内容写得很严肃,完全没有童年时期该有的那种纯真与快乐。如果她想鼓励我,写出一些阳光灿烂的日记来,也完全没必要采用那种论断。不过,现在能够经常翻书看书,心里想着要读哪哪本书,其中大概也有不想辜负老师那番话的缘由吧。
我的20岁,没有十年。上大学以来,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现在我就辍学,我会不会将来变成工作特别辛苦,报酬还少得可怜的劳动人民呢?卢梭在他20岁那年,开始大量的阅读书籍,为他后来的写作增添了不少色彩。在大学里,有一段时间,我一度想过休学一年,甚至辍学,跑回家去关起门来看两三年的书,是那种把看书当作自己白天工作的全部内容的看。不过想法仅仅是想法。我的20岁,却划水似的,结束了。
整日忧愁的自己,这个忧啥时候可以变成优?看一点闲书,偶尔也会迟疑,看这些于不远的明天有何用处,写过一点闲文,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怀疑,写这些东西又于自己将来有何用处。文字表达,张扬情感,确实可以解放人,给人细腻生活的感觉。有人写作,写的越多,自身就越解放,这都是在讲其好的一面,但也有人写作,是对过去记忆的加强,书写昨日种种的同时,封闭自我,难成今我,还有人写作,集二者于一体。第三种人就最是我了。生活同写作一般,需要耐心,我对生活的耐心,便是靠感受来弥补事件的贫瘠,有时仍过于妄自菲薄,在现实生活中时常把自己当成一完全的废物,有时过于自信,像只气球,怎么沉都沉不进海里,怎么飞也飞不破苍穹,只能漂挂在天空,虽是自己,却难以自己。在鄙人的感官世界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稍有思想活动,不是冷暖更多,便觉水深火热。
成长的机会,就像银河,单个看来并不引人注目。直到错过了最后一个,人们才开始追悔莫及,只有那时,觉悟才仅仅是觉悟,而不再提供新的机会了。
-于2020.01.09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