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_孤独死了
我想这个想了整整两天,总想把那种感觉誊写成文,想的结果是有了标题,却没了下文。
难道这就是白岩松说的 “个个心中有,人人笔下无”?正要诉说的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没那个能耐对它进行自我告白。或许他说得对,但与我无关,因为我不过是我的一个局外人罢了。
在我看来,孤独使人充实,热闹让人空乏。以前,我总想往人堆里钻,觉得人多的地方既热闹好玩,又让人看起来你很合群,给你一种环境上的安全感,你只需融入其中,和他们一样了,就代表你站稳了队伍,就能和周围人一起玩耍,开开玩笑,聊聊天,相互调侃几句,加深印象。这不挺好的吗?有人还会有意无意地给我讲,人脉啥的就是这样来的。但我似乎已经放弃了这种东西。我的意思不是丢弃,而是放弃。况且,这种东西过多地占用了我的心智,总会让我感到不自在,而比起别人,似乎我更在乎自己的感受。反正,我真不适合干这个,将来也不打算靠人脉吃饭,毕竟嘴是长在自己身上的。现在,我已经不钻人堆了。如果什么时候又钻了进去,那个人就不再是我了。自我厌恶的矛盾感觉似乎最近很少发生在我身上了,这好像是个积极的信号。
前段时间在看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写的《好的孤独》,读到一半便放下了,原谅我并不喜欢有人来美化孤独。我觉得,孤独是人独处时的一种自然而自然的,不经修饰和解释的内心状态,它并不值得夸耀和讨论,也不值得用来作为武器使得别人孤立,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除非我们自己赋予它。
人活在世,孤独应是常态,热闹繁华,昙花一现,而后剩下的便是无穷的孤独与自然的回归了。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善用孤独的人。在这方面,特别喜欢刘瑜写的《一个人要像一只队伍》。
去年刚上大学,来到离家两千公里的西部地区,不禁想起一本书店里看到的书,叫《人生要耐得住寂寞》,当时我觉得这书名像是在对我讲话,便把它记在了心头。
如今一个人不参加任何组织,无任何陪伴迁就,往返在校园里,凄凉吗?孤独吗?若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到哪里去,那确实很凄凉,也容易让人觉得这人离群索居,好生怪异。可是,这样就结束了吗?那还真没有写这文的必要。
美化孤独是不可能的,就像美化清洁工所做的工作一样,难以使人信服。昨晚读到“伟人是没有成群出现的”,这又算什么呢?自命不凡也好,自视清高也好,与其逃避孤独,不如直面孤独。暑假期间,在深圳图书馆翻阅闲书时也是同感,王尔德那个天才似乎早就洞察了这一切,于是说道:上帝为每一个孤独的人都准备了一个世界。我始终怀着一颗离群索居的心灵,渴望在那样的世界生活。
孤独死了,便不孤独了。
-于2018.10.24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